
为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提升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凝聚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9月12日,兰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和机关党委组织全校40余名年轻干部前往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一场主题为“清风护航育英才,实干担当谱新篇”的实地研学活动,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深刻感悟长征精神,开启一场淬炼灵魂、砥砺初心的精神洗礼之旅。


上午,纪念馆内,机关党委书记杨毅向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伟人铜像敬献花篮,并整理花篮缎带。全体学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泛黄的《大公报》、红军使用的马灯、军民鱼水情深的复原场景,深入了解了中央红军突破腊子口后在此决策“到陕北去”的历史,感悟到红军将士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的坚定革命意志和崇高理想信念。

下午,学员们来到“义和昌”药铺——当年毛泽东、张闻天同志住室外,宕昌县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王林同志为全体学员讲授了一场生动的“行走的党课”。他从“哈达”“铺”名称的历史由来讲起,接着阐述了哈达铺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和“加油站”的重要历史地位。他先分析了红军能够在哈达铺发现全国报纸的原因:历史上,哈达铺因盛产“岷归”,吸引了天南地北的药材商贾纷至沓来,成为一条繁荣的商业小镇。为了解时事,各地商贾纷纷订阅了全国各地报纸。1935年9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到达哈达铺。那时的红军,历经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就在哈达铺这条古朴而又充满故事的商贸小街上,红军在“邮政代办所”休整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从这里的《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报纸上,获悉了陕北有红军的重大信息,从而重整行囊,确定了长征的目标——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自此,红军踏上了迈向长征胜利征程。他又以“草地牌香烟”和“邓部长请客”两个小故事,生动讲述了长征队伍中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以及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朴素情怀。此外,他还讲述了毛泽东同志领导指挥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用兵如神,使中央红军起死回生、绝处逢生的故事。

行走的党课”过后,学员们恰逢由甘肃省话剧院创排的红色革命题材话剧《哈达铺的灯光》剧组到哈达铺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革命情”采风活动。主演们随即现场演绎了“政治局五人小组会议”讨论情景的话剧片段。毛泽东“陕北就是我们红军最好的落脚点”的铿锵话语,让学员们热血沸腾。大家纷纷表示:“这种‘舞台上的党课’形式新颖,在毛主席住室前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决策的智慧,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感染力。”此次互动不仅是艺术与思政的融合,更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随后,全体学员继续沿着红军长征一条街前行,走在革命先辈曾经走过的青石板路上,实地参观了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人住过的旧址。一座座历经岁月沧桑的遗址和建筑群便映入眼帘,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在哈达铺民间商会办公议事地点“同善社”院内,周恩来与畅大夫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的“铜勺”故事;昔日“关帝庙”里,中央红军曾在此召开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宣布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以及组建陕甘支队的决定;“张家大院”则是红二方面军司令部驻地,贺龙、任弼时、刘伯、肖克、关向应、李达均在此居住……在这片决定了红军长征命运和方向的热土上,大家仿佛听到了历史深远的回响,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如何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坚定理想信念、实干担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本次实地研学活动让全体学员受益匪浅。机关党委黄鸾说,坐着革命小马扎听党课意义非凡;财务处司宁博说,在哈达铺的学习之旅收获满满,深受教育和感动,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资产处赵洁说,“这次实地研学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长征加油站——哈达铺的非凡,忆往昔峥嵘岁月,长征精神永不忘!”(文:许文艳,廖泽华 图:许文艳 编辑:杨兆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