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新时代人事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师资队伍“筑基”行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服务为保障,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为“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师道如兰”文化气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思想引擎计划”,强化师德教育,激励引导广大教师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之中。实施“师德表率计划”,引导典范教师在理论阐释、师德故事讲述、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校上下营造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实施“国情研修计划”,面向高层次人才、骨干教师等8类教师群体分类实施国情研修活动,引导教师为国家察实情、为社会出实招、为人民办实事、为发展求实效,扎根西部建设一流大学,立足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师道如兰’文化建设计划”,举办“师道如兰”教师发展论坛、教师文化沙龙,建好“师道如兰”教师网络思政平台,形成师德文化品牌效应。实施“师德底线防御计划”,推动师德师风日常监管制度化、警示教育常态化、规范惩处严格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人事制度体系,才能真正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活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破立并举,完善评价机制,突出实绩贡献,坚决破“五唯”,树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环节,更加注重教育教学实绩、学术创新成果、服务社会成效等标志性成果的评价,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专注科研、服务社会。坚持分类评价,进一步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和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探索长周期评价,为教师创造宽松、稳定的学术环境。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布局,加强师资队伍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深化岗位设置改革,优化各支队伍结构,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保障教学科研需求,提升教师岗位占比。加强聘期管理,强化聘期考核,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发展机制。探索预聘长聘体系建设,构建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发队伍活力。持续深化绩效评价改革,构建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质量。
优化服务保障,构筑“近者悦、远者来”人才生态。“筑基”行动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性工程,必须精准发力,构建教师发展支撑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为教师发展提供新赛道、新平台。构建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层次分明的教师发展培养培训体系,推广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鼓励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支持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合作研究,拓宽学术视野。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倡导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的团队精神,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推动人事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打造近悦远来、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以人事制度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新局面,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伟力。
(期次:第1153期 作者:沈正虎,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部长)
